生活資訊
讓寶寶感覺到自己是被愛(上) |
寶寶如何學會愛 寶寶是從感受到你的愛的時候,開始學會愛的。 最早的情感 許多爸爸媽媽看到自己的小寶寶流靈出強烈的愛的情感時,都感到很驚訝,一個嬰兒或者蹣跚學步小兒能夠表露自己的愛嗎?答案是肯定的。絕大多數寶寶在很小的年齡就同自己的父母、朋友之間建立起深深的愛的紐帶。這種情感往往在寶寶還未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喜好與厭惡之前,就具有了。 當胎寶寶還在媽媽的子宮裡面時,胎寶寶就能夠聽到媽媽的聲音,感覺到媽媽的存在,甚至聞到媽媽的味道。因此我們不難理解,寶寶跟成人的情感從出生就己經產生了。但那些有過收養經驗的父母會告訴你,生理上的聯繫只是產生愛的要因素之一。寶寶還會跟那些給予他日常照料與關愛的人建立起情感的紐帶。事實上,要讓寶寶喜愛他人,首先要做的就是對寶寶的需求給予及時的關,注讓寶寶感覺到自己是被大人愛的。無論在營養飲食上,還是在生命安全上,寶寶都很依賴自己的看護人,因此她最初的愛是非常強烈的。這種情感逐漸演化成安全感、信任感和期待感。當寶寶伸手來觸摸你,向你呀呀發聲的時候,就是他在表達內心對你的愛。 愛的表達 在寶寶2~4個月期間,寶寶跟爸爸媽媽之間的聯繫更加密切。他可能滿懷期待地注視著你的眼睛,對你的聲音報以燦爛的微笑,或者身體搖擺期待著你的靠近。在5個月的時候,他已經摸索出一系列表達他愛意的方式,比如: 1‧當你對寶寶微笑時,他也翹起自己的嘴角,回報你一個開心的笑。 2‧寶寶用充滿愛意的目光和微笑期待著與你互動交流。 3‧隨著你活動的節奏,寶寶發出聲音、動嘴、動胳膊、動腿、動身體。 4‧當你抱或者搖寶寶時,他感覺到放鬆,不再難過。 5‧當你抱著寶寶、撫摸寶寶、看著寶寶或跟寶寶說話時,他嘴裡發出滿意的咕咕聲。 6‧寶寶全神貫注地看著你的臉,當你和寶寶一起遊戲的中間突然停止或離開時,寶寶靈出不安或難過的表情。 爸爸媽媽每當看到寶寶出現以上舉動時,都應該鼓勵寶寶與自己之間的這種情感交流。其原因不僅在於寶寶能夠通過這些方式和爸爸媽媽形成愛的紐帶,更重要的是這些一來一往,一應一和的微笑、皺眉、哈哈笑、身體擺動能夠促進寶寶智力、語言和自我意識的發展。 分離的不情願 在寶寶滿8個月以後,對爸爸媽媽的愛變得更加深厚,寶寶開始對陌生人的出現感到惶恐不安,對與爸爸媽媽分離感到焦慮。尤其是當爸爸媽媽需要去上班,離開家,把寶寶交給託管的保母或家人時,寶寶都容易出現一些不適應的反應,比如抱著爸爸媽媽不放、害怕、啼哭等等。但並不是每個寶寶面對陌生人或陌生環境,絲毫沒有陌生害怕的情形,而且還能和別人玩得很開心。對那些分離焦慮感比較強烈的寶寶,爸爸媽媽不妨嘗試如下措施: 1‧營造安全的環境 爸爸媽媽要離開寶寶前,要檢查家庭環境是否安全,排除一些容易導致寶寶受傷的安全隱患。如果要安排寶寶獨睡,要看看睡眠的環境是否安全、舒適。如果要將寶寶托給保母或托育中心來照顧,也應該先確認替代照顧者不要超過2人以上,而且能經常陪伴在寶寶身旁。 2‧安排一個適應期 在必須和寶寶分離的情況下,最好給寶寶一點適應的時間。爸爸媽媽可以先陪伴寶寶,直到他比較放鬆後再離開。有些寶寶獨愛他自己的玩具,有時寶寶則更依戀自己的小被子。因此,在寶寶與父母短暫分離的時候,不妨讓寶寶帶著這些能為他帶來安定、信任感的物品或玩具,這可以讓寶寶感覺舒服很多。除了寶寶自己喜愛的物品之外,還可讓他帶上爸爸媽媽的幾樣東西,如鑰匙;梳子、包包,讓寶寶對爸爸媽媽的存在和歸來更有信心。 3‧微笑著說”再見” 爸爸媽媽在要和寶寶分開時,應該微笑著對寶寶說”再見”,這對寶寶來說是很重要的承諾,也是對大人產生信心的基石。如果寶寶不理解,仍然要哭,爸爸媽媽可以在平時給寶寶講一些道理,比如”爸爸 / 媽媽要上班賺錢,給寶寶買好吃、好玩的。”這樣,當寶寶漸漸理解了爸爸媽媽離開時去做重要的工作,就會坦然接受這個事實,甚至也微笑著搖手給爸爸媽媽做一個”再見”。 4‧玩躲貓貓遊戲 寶寶之所以看到爸爸媽媽離開會難過啼哭,是因為寶寶不知道爸爸媽媽一旦離開,是否還會再回來。小寶寶往往還不明白當一個人,一件物品暫時離開自己的視線時,這個人或這件物品並不是永遠消失了,而是暫時離開,之後還會出現。爸爸媽媽平時可和寶寶玩躲貓貓或藏東西的遊戲,這有助於讓寶寶建立物體存在的概念,明白東西不見了還可以找到、父母離開還會再回來。 ~聰明寶寶雜誌 授權提供 請勿隨意轉載~
|